•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会员入住


目 录

第一章 舌诊发展概况

第二章 舌的构造及其与脏腑的联系..7

第三章 舌诊的临床意义·········10

第四章 舌苔的诊察方法·········15

第五章 舌质的诊察········17

第一节 诊察舌色···········17

一、淡红舌·············20

二、淡白舌·········20

三、淡白湿润舌··········20

四、淡白少津舌············21

五、淡白光莹舌···········21

六、红(绛)舌··········22

七、淡白挟红舌···········23

八、红(绛)湿润舌··········23

九、红(绛)少津舌············23

一O、红(绛)光莹舌···········24

一一、红舌红点··········24

一二、红舌白点···········25

一三、红舌红(紫)斑···········25

一四、红(绛)芒刺舌···········25

一五、绛紫舌············26

一六、青紫舌···········26

一七、暗紫舌···········27

一八、青色舌·········27

第二节 诊察舌体·····28

一、肿胀舌·············30

二、瘦癟舌·············31

三、短缩舌·············31

四、强硬舌·············32

五、痿软舌·············33

六、裂纹舌·············33

七、舌纵··············34

八、偏歪舌··········34

九、舌麻痹············35

一O、弄舌············35

一一、舌顫抖········36

一二、重舌··········36

一三、舌衄···········36

一四、舌痛··········37

一五、舌疔············37

一六、舌疮············38

一七、舌菌············38

第六章

舌苔的诊察。。。。39

第一节诊察苔质········39

一、苔的分布········40

二、苔的有根无根·······41

三、苔的润滑与干燥·····42

四、苔的腐膩·········43

五、苔的消长··········45

第二节 诊察苔色·········46

甲、白色苔类···········46

一、薄白苔···········48

二、薄白滑苔·········49

三、薄白干苔·········49

四、白润略厚苔·············50

五、白厚腻苔···············50

六、白厚腻滑苔···············51

七、白厚腻干苔···············51

八、白糙、裂苔···············52

九、白粘腻苔················52

十、白如积粉苔·············53

十一、雪花苔················53

十二、霉苔·················54

十三、偏白滑苔············54

十四、半截白滑苔············55

乙、黄色苔类················55

一、淡黄苔···············57

二、黄滑苔···············57

三、黄浊苔···············58

四、黄粘腻苔··············58

五、黄干苔················58

六、根黄尖白苔·············59

七、尖黃根白苔·············59

八、双黄苔·············60

九、半黄半白苔·············60

丙、黑(灰)色苔类···········60

一、薄灰黑苔··············62

二、黑灰滑腻苔············62

三、白苔双黑··············62

四、白苔黑点(斑)········63

五、白苔黑刺··············63

六、中黑边白滑苔··········64

七、半白滑半黄黑苔·····64

八、黄边黑腻苔·········65

九、霉酱苔···········65

第七章

舌合苔的诊察··············66

第一节 淡白舌合苔的诊察···············67

一、淡白舌透明苔···············.·68

二、淡白舌熟白苔·················68

三、淡白舌白干苔·················69

四、淡白舌黃裂苔·················69

五、淡白舌黄滑苔················70

六、淡白舌黑滑苔·················70

七、淡白舌边白中黑苔···············70

八、淡白舌黑燥苔················71

第二节 红(绛)舌合苔的诊察········71

一、红(绛)舌薄白苔················75

二、红舌白滑苔····················75

三、红舌浮垢苔··················75

四、红(绛)舌白粘苔··············76

五、红(绛)舌白腻苔···············76

六、红(绛)舌粉白苔···············77

七、红(绛)舌白干苔··············77

八、红(绛)舌类干苔···············78

九、舌边红苔白中干·················78

十、舌尖红苔白·····················79

十一、舌边红苔白··················79

十二、舌根红尖白苔·················79

十三、舌中红绛边白苔················80

十四、半红舌半白苔··················80

十五、红(绛)舌白苔红点············80

十六、红(绛)舌黄白苔··············81

十七、红(绛)舌黄润苔·············81

十八、红(绛)舌黃粘苔············82

十九、红(绛)舌黄腻苔·············82

二十、红(绛)舌焦黄糙裂苔·········83

二十一、舌尖红黄苔········83

二十二、舌边红黄苔中干·············84

二十三、红(绛)舌黃瓣苔······84

二十四、红(绛)舌灰夹黑苔········84

二十五、红舌黑(灰)滑苔··········85

二十六、舌边红中黑(灰)润苦······85

二十七、舌边红中黑(灰)干苔······86

二十八、舌尖红根黑苔··············86

二十九、舌根红尖黑苔··············86

三十、红瘦舌黑苔··············87

第三节 紫青舌合苔的诊察······87

一、紫舌薄白苔···········88

二、紫舌白腻苔··········89

三、青紫舌黃滑苔·········89

四、紫舌黃燥苔··········89

五、淡紫舌灰苔··········90

六、紫舌焦苔···········90

七、青舌白厚苔··········91

八、青舌黃苔···········91

九、青舌黑苔·············91

十、葡萄疫舌···········92

结语………………93


第一章舌诊发展概况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舌苔、舌质的观察,从而了解病变所在,据以辨证论治。这一诊断方法是在长时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发展的。远在公元前3~5世纪的《内经》中,便有了察舌辨证和治疗的记载。

如《灵枢·刺节真邪》说:“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说:“舌本烂,热不已者死。”这种由于热邪抟聚于内,津液被伤而致“舌焦”;盛热不已,营血被腐,以致舌本糜烂,都是临床常有的见症。《灵枢·寒热病》还说:“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说明舌弛纵不能收束,以致流涎而烦闷,这是肾阴不足,不能收摄的病

变,故取足少阴经而补之。

其他如舌卷、舌干、舌转、舌强、舌痛、舌萎、舌短等舌体的病变,亦有描述,只是还没有提到舌色和舌苔变化。直到公元1~2世纪,对舌的观察才有所提高,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都有介绍。《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说:“病者腹满,……舌黄,未

下者,下之黄自去。”《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说:“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舌黄为热,腹满而舌黄,是邪实热盛;一经泻下,热涤邪去,当然舌上的黄色自会消退。舌现青紫色或呈紫斑,为舌静脉郁血而胀大的象征,所以诊断为有瘀血,这种对不同舌色的诊断,确比《内经》所记载的有所提高。这时不仅已经留意到舌色的变化,并对舌苔的观察亦第一次提出来了。《伤寒论》230条说:“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221 条说:“阳明病,……心中懊浓,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130条说:“脏结无阳证,……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说:“舌胎之名,始于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周学海注云:“一谓之苔,如地之生苔者。”(见周氏著《形色外诊简摩》卷下)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固然没有谈到舌上生苔的原因,但他却看出舌上苔的变化,是和内在的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并据以确定其治疗方法。如230条根据白苔便用小柴胡汤,因白苔象征着邪虽未必全在于表,却还不曾尽入于里,实为半表半里证,故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半表里。221条据舌苔而用栀子豉汤,究竟是什么样的苔呢?钱潢在《伤寒溯源集》里解释说:“舌上胎,当是邪初入里,胃邪未实,其色犹未至于黄黑焦紫,必是白中微黄。”所以用栀子豉汤来边清里边解表。130条的“舌上苔滑”,《巢氏诸病源候论》作“舌上不苔”,也就是舌苔呈光滑的虚象;柯韵伯在《伤寒论注》里解释为“舌无黄黑芒刺之苔,虽有硬满之证,慎不可攻。”仅从以上条文的分析,看出《伤寒论》的观察舌苔,已经比较成熟了。

隋唐时期,在《巢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两书中,对于察舌辨证方面也有记载。《巢氏诸病源候论》对于舌体的观察,已提出舌肿、舌强、舌烂、拖舌、舌胀、弄舌、舌出血等。其中所谓“心脾俱热,气发于口,故舌肿”(见卷四《虚劳舌肿候》及卷五十《舌肿候》),则为临床上经常验证的。对于舌色的观察,有“皮蒸……舌上白”(卷四《虚劳骨蒸候》),“)䘌(yi)病之候,齿无色,舌上尽白”(卷八《伤寒

湿䘌(yi)候》),“肺热病者……舌上黄,身热,……舌焦黑者死”(卷九《热病候》),“瘀血……舌青口燥”(卷三十六《卒被损瘀血候》),“胎动不安……候其母面赤舌青者,儿死母活;母面青舌赤,口中沫出,母死子活”(卷四十一《妊娠胎动候》)等记录。对于舌苔的观察,有“少阴受之,口热舌干而渴”(卷七《伤寒候》),“脏结病,舌上白苔者滑难治;……舌上不苔者,不可攻之”(卷七《伤寒结胸候》),“面正赤舌燥,齿黄焦”(卷八《坏伤寒候》),“妇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卷四十三《产难子死腹中候》)。这些记述,都是从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千金方》中记述舌色资料,更为全面,如“妇人难产,……面青舌赤,……母死子活”(卷二《子死腹中第六》),“小儿胎寒岩匽啼,腹中痛,舌上黑,青涎下”(卷五《癖结胀满第七》),“下利舌黄燥而不渴,胸中实”(卷十五《热痢第七》),“伤寒……齿龂无色,舌上尽白”(卷十八《九虫第七》)。至于“舌上胎滑,此为浮寒”(卷十七《肺痈第七》),“渴则咽路焦,焦故舌干)”(卷二十六《序论第一》)等,对于舌苔的分辨,都是有见地的。在观察舌体的变化方面,《千金方》认为“舌强不能言,病在脏府”(卷八《论杂风状》),“筋虚极……舌卷”(卷十一《筋极第四》),“心脏实,舌破”(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脏热则舌生疮,……府寒则舌本缩”(卷十四《舌论第三》)“舌本卷缩,……邪热伤脾”(卷十五《脾脏脉论第一》),“胃绝……舌肿”(卷十六《胃府脉论第一》)等。托名华佗的《中藏经》记述有:“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风中有五生死论》),“肝中寒,……舌本燥”(《论肝》),“胆胀则舌下痛”(《论胆》),“心脉搏坚而长,舌强不能语”(《论心》),“肾生病则口热舌干”(《论肾》),“肝风入心,舌缩”(《内照法》)等。以上都是从脏腑病机来分析舌体的变化,说舌部内应脏腑的理论。

到了宋金时期,舌诊更引起一些医家的注意,并各有其独特的心得朱肱在《活人书》里说:“背恶寒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干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前者为有邪热,属阳证;后者属于正虚,为阴证。根据口燥舌干之有无,从而分辨证候的阴阳虚实。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指出:“脾脏微热,令舌络微,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大病未已,弄舌者凶。”弄舌有两种情况,属于心经热盛的,可用寒凉以泻心火;脾经微热,只宜渐服泻黄散之类,以轻清疏解。大病未已,又出现弄舌,说明脾胃衰败,所以主凶。这都是钱氏经验之谈。郭雍著《伤寒补亡论》说:“胸中烦躁,心内懊侬,舌上燥渴,脉沉滑者,皆热证也”,“病人口燥,舌干而渴,其脉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厥阴经紧则引舌与卵,故舌卷而囊缩,若缓则舌萎,声不得前”。这种辨

认舌苔变化,是对《内经》、《伤寒论》均有所发挥。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一再提到舌干而咽干的,多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舌干而胸胁痛的,多为肝木妄行;舌干而口苦食无味的,则为阳气不伸;如舌上白苔滑的,是胸中有寒等。同样的舌干,由于出现了不同的其他证状,而测知其内在的变化有所不同。

元代,舌诊成为一个研究的专题。元正元年间(1341)杜清碧得到一个姓敖的所著《金镜录》一书,内载辨伤寒舌法十二首,这可说是祖国医学第一舌诊专著。原书已佚,但在杜清碧所编《敖氏伤寒金镜录》保留了一些基本内容。列有十四个舌名,共三十六种舌。明清以后,主要的验舌专书有: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在《金镜录》的基础上,发展至一百三十七舌。张诞先的《伤寒舌鉴》,又在《心法》的基础上,增损为一百二十图。傅松元的《舌苔统志》,又是在《金镜录》、《心法》、《舌鉴》的基础上,概括伤寒、温病、杂病各种验舌法,专以舌色分门,共分枯白、淡白、淡红、正红、绛、紫、青、黑八个部分,插入其他各苔而成。梁特岩的《舌鉴辨正》,是据蜀人王文选所刻《活人心法》中的《舌鉴》,增损为一百四十九舌,卷首冠以全舌分经图。曹炳章的《辨舌指南》,采集中西有关论舌苔的书报杂志编辑而成,并绘采图一百二十二幅,墨图六幅,为近代研究舌诊较好的参考书。

另外,虽非验舌专书,而有讨论舌苔的专篇文字,并颇有发挥的,在明清两代,亦有不少的代表作。张介宾《景岳全书》有《舌色辨》一篇,以舌色为主题,结合辨证论治来说明不同舌色变化的性质,极其简明扼要。陈士铎《石室秘录》的《伤寒辨舌秘法》,主要是分辨邪热病变在舌苔上的反映。无论其为轻重虚实,或挟湿,或伤津,都可从舌苔的种种变化进行观察。胡玉海的《伤寒一书》中《伤寒舌苔辨》专篇,首列六经舌苔三十五法,次配合脉证阐述三阴、三阳不同传变时期的舌苔变化,足以补《伤寒论》的不足。张石顽著《伤寒绪论》,特从白苔、黄苔、黑苔、灰黑舌、红色、紫色、霉酱色苔、蓝苔色舌七个方面阐明其变化的机理,及其疑似分辨的要领,不但可运用于伤寒,亦可推验于杂病。叶天士《温热论》,验舌辨证的有十七条,对温热舌苔的真假虚实变化,分析很精。石芾南《医原》有《杂病舌苔辨证篇》,从舌之所以生苔的机理,以及风寒暑湿燥火诸病变于舌苔的反映,作了分析。周学海于《伤寒补例》、《诊家直诀》、《形色简摩》中,都于舌诊有所发挥。其中《舌质舌苔辨》、《舌苔有根无根辨》两篇论述较详,尤其对于黑色苔的分析,确有独到处。他如李梃的《医学入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吴坤安的《伤寒指掌》,何梦瑶的《医碥》,章楠的《伤寒论本旨》,所论舌苔部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说明祖国医学的舌诊,经过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今后,在中西医共同努力下,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中医舌诊经过进一步整理提高,一定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第二章   舌的构造及其与脏腑的联系

  舌是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它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一个肌性器官。分上下两面,上面叫舌背,中医习惯称之为舌面;下面叫舌底。舌的表面有舌粘膜,在舌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在后两种乳头内有味蕾,所以它的运动灵活,有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拌和食物等功能。《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忧恚无言》说:“舌者,声音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中藏经·论小肠》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这几段资料综合起来,总的说明了舌是肌肉组织、横骨(即舌骨);舌的主要作用是辨滋味、调声音、拌食物。舌上的三种乳头,前人概括称为红粒和软刺,《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说:“其尖上红粒细于粟者,心气挟命门真火而鼓起者也;其正面白色软刺如毫毛者,肺气挟命门真火而生出者也。”所谓细于粟的红粟,或指蕈状乳头而言;所谓如毫毛的白色软刺,当是丝状乳头了。

舌和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联系起来的。《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又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经别》云:“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素问·奇病论》云:“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这是说心、肝、脾、肾四脏的经脉和经别、经筋与舌直接联系着的。《灵枢·营卫生会》云:“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经筋》云:“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又云:“手少阳之筋,……入系舌本。”这是说胃、膀胱、三焦几个腑的经脉和经筋与舌直接联系。其中尤以心和舌的联系更为密切,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又《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其他肺脏和小肠、大肠、胆腑虽没有经脉或经筋与舌联系,但肺与脾经相配,胃与大肠经相配,膀胱与小肠经相配,胆与三焦经相配,则其经气亦可以间接地通于舌,而舌为之外候。《形色外诊简摩·舌质舌苔辨》云:“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这在《灵枢·营卫生会》也已提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脏六腑皆以受气。”即是说,五脏六腑均与胃气相通,因而五脏六腑通过胃气的上蒸于舌,便与舌发生了联系。不仅此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五脏六腑既与肾气相通,又可以通过肾经的上系于舌,而与舌联系了。据此,也可以说五脏六腑通过先天肾脏和后天脾胃与舌的联系而联系着的。

由于五脏六腑直接或间接与舌相联,因而从生理上说,脏腑精气可以上营于舌;从病理而言,脏或腑的病变亦可以反映于舌,所以江笔花的《医镜》说:“凡病俱见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脏腑在舌面分主的部位,大致如此。再细分之,《舌鉴辨正》则谓:“舌根主肾、命、大肠(应为小肠、膀胱),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舌面所分脏腑部位,总起来说,舌尖统应上焦,舌中应中焦,舌根应下焦,这和寸口切脉“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脏腑分部,是一样的(如图)


第三章    舌诊的临床意义

  祖国医学的望、闻、问、切几种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服务的。舌诊是望诊之一,通过对舌与苔的观察,可从中获得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情况,而为辨证与论治的一种凭据。所以舌诊之于临床,确是较重要的诊察手段。如前章所述,由于脏腑与舌相联,无论生理或病变,都能影响到舌,所以说舌是脏腑的外候器官。《临症验舌法》说:“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辨证论治,主要是从表、里、寒、热、虚、实几个方面来确定的,因此,不论舌苔的变化如何复杂,在临床观察时,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1.表证和里证的舌苔分辨:大凡外感风寒,表证初起,舌上多半是润而无苔;即或有一点苔,亦极薄而微带白色,或呈淡白色。这种舌苔,一般具有白、浮、滑、薄的特点,试行刮去,旋即还生。如果全舌白苔,浮涨浮腻,渐积而干,微厚而刮不脱的,这是寒邪有化火的机势;如果初起即白薄而燥刺,往往是温病因感寒而发,肺津先伤之象;白薄而粘腻,是湿邪在于气分。同一属于表证的白苔,而其不同的分辨如此。凡属里实证,舌苔多呈正黄色,但亦有种种的

分辨:黄犹带白的,是表邪未尽;微黄而苔薄的,说明病邪尚浅;黄而糙涩的,是邪已入腑的征候;如浅黄而薄腻,胃热尚轻;深黄而厚腻,胃热已重。如果老黄焦黄,甚至夹灰黑色,或起芒刺,这是胃热已极的反映。黄而兼滑,多为痰火;黄而带腻,多为湿热;黄而垢腻,是既有湿热,还有食滞;黄起黑点,多属于温毒邪秽;黄厚不燥,舌色青紫,常见伤于冷酒、冷食之人;黄而晦黯,则多属于痰饮、寒凝的患者。凡属半表半里证,而见苔色白滑,或舌尖苔白,或一边白,或两边白的,均是偏于半表。舌多红而苔白,间或现杂色,或者舌尖白舌中红,或者舌边白舌中红,或者尖红中白,或者尖白根黑,或者尖白根灰,都是偏于半里。如果白苔多而滑,少带黄灰苔的,是半表证多。红舌多而白苔少,或杂见黄色、灰色的,是半里证多。如果边白滑润,虽然中心黄黑,仍属于半表半里的范围。惟有白苔粗如积粉,两边色红或色紫的,是温疫伏于膜原之候;苔白如碱的,则为膜原伏有浊秽。

2.寒证和热证的舌苔分辨:舌上无刺而津润,或者舌青黑无刺而津润,都是中寒证。舌无苔而冷滑,为少阴寒证,阳气大虚之候。舌黑少神而润滑,为虚寒证所常见。舌灰黑无苔而脉沉的,多为寒中三阴之象。舌黑无苔而现燥的,每见于津液受伤、虚阳上越的时候。如果舌白无苔而润,甚至连口唇面色俱现痿白的,是脾胃阳虚,多见于泄泻之后。这是一般寒证常见的舌苔。至于热证的舌苔,舌中苔黄而薄,脾热;舌尖赤,甚至起芒刺,心热;舌边赤,亦间有芒刺的,肝热;黄苔而浮薄色淡,肺热;苔厚而黄,胃热,其热轻;苔厚而黑燥,胃热,其热重;舌黑燥而中心特厚,常为胃中浊热干结之证。总之,浅黄腻白为微热,干涩深黄厚腻为大热,芒刺老黄折裂,甚至满舌黑苔而生大刺。干燥底红的,统属于热极的证候。

3.虚证和实证的舌苔分辨:舌呈深赤色是邪气实,舌呈淡红色是正气虚。舌色深赤,苔薄而滑的,是正气能够胜邪的表现:舌色淡红,苔厚而涩的,是邪气日益胜正的反映。舌坚敛而苍老的,病多属实;舌浮胖而娇嫩的,病多属虚。舌苔娇嫩而薄,无论为淡红色或微白色,统属正气虚;若见苔黄而厚,或白而腻,总是内邪未清。全舌苔呈黄黑色,甚至干焦、罅(xia)裂、芒刺,多为热实之证;全舌绛色无苔,纵然有横直罅(xia)纹,而舌却瘦小的,多为阴虚之证。如果全舌无苔,却有津湿而光滑,或白色苔与舌为一,刮之不起垢腻,口唇亦润泽无缝,淡白透明,其为虚寒证无疑。苔色黑而有芒刺的为实;苔色黑如烟煤隐隐而光滑的为虚。

运用舌诊对某些疾病作鉴别诊断,近年来不断有所报导,而且都极有临床价值。例如:钩虫病患者的舌苔,一般都见苔白无华而扪之有津(《江苏中医》1960年第5期《观察舌苔辅助诊断钩虫病之介绍》)。蛔虫病患者多见舌两侧蘑菇状乳头及头尖部肥大充血,呈圆形红色小点,小点四周又分布有灰白色略圆而边缘不齐的小点(《广东中医》1960年第四期《舌诊对蛔虫病诊断的意义》)。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舌的左右二侧边缘,呈现紫或青色,成条纹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斑块黑点,称之为“肝瘿(ying)线”(《福建中医》1962年第7期《原发性肝癌舌诊特征的发现》)等等。

由此可见,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在舌苔上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兹结合中西医临床见证与舌苔的关系,列表如下(表1),供参考表1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养生驿站 » 中医舌诊

发表评论